蓝孔雀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8%左右,远高于一般禽类、蛙类、鳖、龙虾和石斑鱼,含多种氨基酸,配比,属优质蛋白质,而含脂肪仅为0.8%,其中饱和脂肪酸仅占0.4%,各种微量元素如钙、铁、钾含量均高于含量高于鳖、蛇、石斑鱼、穿山甲等各类动物。维生素A、E和B的含量均超过鸡肝。蓝孔雀肉热量为4兆焦/100克,胆固醇少于50毫克/100克,远低于一般禽肉和鸡蛋,与蛇相当。骨钙含量接近20%,磷为9%,钙、磷比约为2:1,优于牛奶,与人奶比例接近,也是优质钙源。孔雀蛋含水分65.6%,蛋白质12.1%,脂类10.5%,糖类0.9%,矿物质10.9%。
蓝孔雀的繁殖期有强烈的季节性,一般在6~8月份。但在人工 饲养条件下,繁殖期往往可提前和延长,从而延长了产蛋季节。成年的蓝孔雀,特别是公孔雀常常追逐母孔雀,并将华丽夺目的舵羽上的覆羽(200根以上)通过皮肌的收缩,高举展开如扇状,俗称“开屏”,并且不断抖动,索索作响,并可多次开屏,每次长达5~7分钟之久,且左顾右转,翎羽上的眼状斑反射着光彩,引得母孔雀频频接近公孔雀。在群养情况下,为争配偶常引起剧烈殴斗,有时已发情的母孔雀被公孔雀追得无奈而致受伤。
凡孵禽的电孵机,只要将孵化盘按孔雀蛋的尺寸改制后即可孵化。按常规消毒种蛋与孵化设备。孵化工艺基本相同。温度平面孵化器内温度38.5~39.5℃,立体孵化机内温度37.5~38℃。孵化室内温度维持在24~27℃。出雏期温度下降0.5℃,至于采取恒温孵化(分期入孵)或变温孵化(一次入孵)由入孵者据生产而定;湿度相对湿度维持在60%~65%,出雏期好采用70%,孵化室相对湿度保持65%~70%。翻蛋头7天好每隔半小时到1小时翻蛋1次,第2周1~2小时翻蛋1次,以后每3小时翻1次蛋。出雏前3天落盘后停止翻蛋。晾蛋一般不超温可不晾蛋,中后期每天可晾蛋15~20分钟,晾至30℃时(眼皮感觉不热)为止。由于孔雀蛋蛋壳较厚,开头几天温度与湿度不能偏低,后期通风与湿度也应高些,才能正常出雏。
杂食性。以植物性饲料为主,也吃蝗虫、蟋蟀、蛾、白蚁、蛙、蜥蜴等动物。主要吃川梨、黄泡的果实、幼树枝叶、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谷等植物和农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蚁、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动物性食物。在圈养情况下以玉米、小麦、糠麸、高梁、大豆及大豆饼和种青草为主,再加上鱼粉、骨粉、食盐、砂砾、多维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剂等可根据饲养情况。喜欢吃梨、黄泡等果实,也吃稻谷、芽苗、草籽等食物,此外还食用一些昆虫如蟋蟀、蝗虫等,和一些小型爬行动物。非洲孔雀的动物性食物主要以白蚁为主。
蓝孔雀的繁殖期3-6月,绿孔雀的繁殖期为6-12月。营巢于灌丛中的地面凹坑上。此时雄鸟的羽毛特别绮丽。常见数只雄鸟追随于雌鸟周围,并把艳丽夺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开如扇状,不断抖动,并相互摩擦而发生“沙—沙” 的音响。雄鸟为争雌还发生格斗。巢营于郁密的灌木丛、竹薮等的高草丛间。巢异常简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窝,并衬以杂草、枯枝、落叶、残羽等。雌鸟每隔一日产一卵,多在黎明产下。卵每产4-8枚,一般为5-6枚。卵呈钝卵圆形,壳厚而坚实,并微有光泽;呈乳白,棕或乳黄色,不具斑点。
蓝孔雀分布范围广,人工养殖技术成熟,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绿孔雀截止2014年,分布于东南亚的物种数量继续下滑,在过去三代,这个物种的数量几乎肯定会下降超过50%,预计这些动物数量将继续下降。在所分布的区域已经凤毛麟角。如果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10年内,云南野生绿孔雀很可能将灭绝。刚果孔雀数量而且繁殖率低,所以该物种的生存前景并不乐观,由于刚果常年内战以及大量卢旺达难民的涌入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得本已危机四伏的刚果孔雀日趋减少,截止2012年野生数量只有2500只左右,分布范围仅70万平方公里,只有150只左右圈养在世界各国的动物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