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         (认领)

厦门理工学院 (http://www.xmut.edu.cn/)
网站类型:福建高校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5-02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厦门理工学院
详细说明
历史沿革/厦门理工学院

? 鹭江职业大学时期

1981年春,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创办一所市属职业大专学校,以培养厦门经济特区急需的技术、管理*线的应用型人才。5月19日,厦门市人民政府以厦政(1981)199号文发出《关于批转创办鹭江职业大学方案的通知》,正式批复创办综合性全日制 走读 大专学校——鹭江职业大学,校址设在蜂巢山。鹭江职业大学正式成立,以原农业、财贸、水产、工业、外语、卫生、建筑、师专地理8个大专班为基础,开始招生。   鹭大突出“地方、职业、适应”的办学特点,注重培养适应生产*线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2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下达《关于对厦门市创办鹭江职业大学的批复》,同意厦门市创办鹭江职业大学。

1987年1月,厦门市政府决定厦门职业经济学院(1985年创建)迁入鹭江职业大学,归市教委领导,并与当日下午举行两校交接仪式。职业经济学院正式撤消建制后,所办国际经济协作专业改为国际金融专业并入鹭大经济系。  

1987年11月,厦门市政府市长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原湖里工业区培训中心划给鹭大。

1988年,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创建。

1992年,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改为厦门工业学校。  

1994年3月,成立鹭江职业大学培训部。1995年3月,更名为成人教育部,同年10月,被省劳动厅审定为福建省继续教育基地。

至1995年9月,学校设有经济、外语、社科、建工、机械、电子、工艺美术7个系、11个专业。

1997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鹭江职业大学举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同年招收首届夜大学生。

1998年5月27日,经省教委确认、教育部备案,正式成立鹭江职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2003年8月,学校筹建升本并试招7个专业的本科生。  

? 厦门理工学院时期

2004年,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厦门工业学校并入集美大学。8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

2005年5月,随着学校的更名,鹭江职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2006年9月起,厦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历教育学生;

同年,经福建省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为自学考试体制改革试点专业主考学校。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及其办学转型的需要,2007年10月,学院再次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2004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

2007年5月,学校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及专业评估。

2009年10月,学校在*大陆高校中*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

2010年,入选福建省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高校名单。  

2011年9月,学校成为教育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0月,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同年,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并入(合署)厦门理工学院。

2012年6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2013年1月,学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开始招收享受*政府奖学金及*政府专项奖学金——“支持地方奖学金”项目的国际研究生。  

2016年12月,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6月,厦门理工学院密苏里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  

2018年,厦门理工学院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3月,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办学条件/厦门理工学院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9月,学校设有19个院、部,开办5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经、管、文、艺、法等学科门类。  

院部 专业名称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交通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封装技术、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测绘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商务智能)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程力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环保设备工程
应用数学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汉语国际教育
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服装设计与工程
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工程、物流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产权)
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出版方向)、 会展经济与管理、商务策划管理、汉语国际教育(涉外秘书)
数字创意与传播学院 媒体创意、数码动画、数字媒体、音乐工程、播音与主持、广告模特与空乘
软件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会计信息化)、软件工程(移动云办公)、 软件工程(新媒体工程)、软件工程(专升本)
研究生学院 ---------------------
国际教育学院 ---------------------
思政部 ---------------------
公共体育部 ---------------------
继续教育学院 ---------------------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2月,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

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光学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9月,学校教职工总数为1706名,专任教师109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9.1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7.9%,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占11.7%,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专任教师的20.55%,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占23.6%。

学校有双聘院士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名,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讲座教授1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3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4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10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  

*工程院院士(双聘):许其凤   、邱冠周、   杨永斌   、江欢成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双聘):王钦敏  

美国工程院院士(双聘):洪华生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双聘):Dr.Edward A.McBean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国和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黄红武、黄如欣、陈文哲、李泽彧、朱文章、罗善明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赵振祥、罗善明、张跃军、刘跃军  

全国优秀教师:朱文章   、刘新华、郑小敏

福建省百千万人才:陈文哲、李泽彧、朱文章、宋建明  

省级教学名师:朱文章、韩旻、杨国豪、魏志成、郭肖华、郑小敏、黄红武、葛晓宏、李元高、陈丽安  

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负责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获评时间
光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 朱文章 数理系 2009
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黄红武 机械系 2011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6月,学校有*特色专业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国家“*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5个,省级“*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教学改革试点项目17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4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65个。

学校实验教学用房近10万平方米,建成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截至2016年11月,学校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立项4项;文科情境体验教室12个;校企共建实验室18个,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10个;是科技部“创新工程师培训基地”和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继教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 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  

项目类别 项目名单
*特色专业 车辆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 光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物流管理、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省级“*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文化创意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做中学”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复合型、应用型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面向“海西经济区”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
具有良好工程素养的光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精品课程 现代商务英语、工程制图及CAD、机械CAD/CAM、广告创意、 电子商务概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组成原理、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翻译、软件工程、汽车构造、 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工程光学、控制技术综合应用、国际金融、 立体裁剪、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会计学原理、 企业战略管理、物流管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光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创意全媒体实训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 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平台 
省级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项目名称 负责人 获评时间
“‘亲产业’大学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改革试点 黄红武 2011
“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 黄红武 2011
闽台高校师生双向交流 黄红武 2011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现代制造业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 朱文章 2011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 朱文章 2011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改革试点 朱文章 2011
大类招生试点 朱文章 2011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 周水庭 2011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 方晓冬 2011
厦门理工学院网络课程中心建设与实践 葛晓宏 2014
从“3+1”到“3x1”——厦门理工数字创意学院闽台联合培养人才改革探索 郭肖华 2014
工程技术认知与工程文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刘建春 2014
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刘 芸 2014
“三螺旋”理论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秀芳 2014
“亲产业”导向下*文(化)创(意)师培养体系建构 罗昌智 2014
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唐友名 2014
基于Moodle的翻译教学平台构建与应用 余 军 2014 

? 教学成果

截至2016年6月,学校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   《国际结算业务》、《数控加工软件Mastercam训练教程》、《视觉传达基础与应用》入选*优秀教材。  

*教学成果奖
项目名称 奖项等级 项目所在单位 负责人 获评时间
“亲产业”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体系 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黄红武 2014.9 
省级教学成果奖
项目名称 奖项等级 项目所在单位 负责人 获评时间
“亲产业”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特等奖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黄红武 2014.3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特等奖 创新创业园 朱文章 2014.3
“做中学”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机械系 黄红武 2009.04
电气工程专业亲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电气工程 与自动化学院 陈丽安 2014.3
创新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 一等奖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陈昌萍 2014.3
“三平台一体系”亲产业专业实践模式构建 一等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葛晓宏 2014.3
环境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一等奖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元高 2014.3
基于系统工程理念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二等奖 教务处 朱文章 2009.04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计算机与 信息工程学院 吴克寿 2014.3
与时偕行,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学创新体系 二等奖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洪认清 2014.3
基于比较翻译教学法的职业化翻译教学 二等奖 外国语学院 魏志成 2014.3
构建“项目”平台,提高机械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 二等奖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李文望 2014.3
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 陶希平 2014.3
应用型文科文化传播类专业“情境体验、以赛促练”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二等奖 数字创意学院 郭肖华 2014.3
体育表演项目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发展及 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公共体育部 方奇 2014.3
软硬并举、立体成行、全面提高工程光学 课程教学质量 二等奖 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 徐代升 2014.3
“C+E=C”创新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设计艺术与 服装工程学院 陈宇 2014.3 

? 学生成绩

截至2016年6月,学校获得*奖项近1000项,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英语竞赛、工程算量、物流设计、机器人等*大赛中获一等奖近100项。学校学生获得的奖项有*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获油车组总冠军、燃油经济性单项冠军、“2015*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总冠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一等奖、*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一等奖、连续三年在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获*名并获两次全国一等奖、在“广联达杯”全国高等院校工程算量软件大赛中四次夺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特等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大学生莎士比亚英文戏剧大赛”中连续三届获第三名、第十一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26届世界健美操冠军赛(美国)单项亚军、女篮两次闯入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十六强(2015年荣膺“东南王”)等。  

学校荣誉

截至2016年6月,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学校”、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学术研究/厦门理工学院 科研平台

据2017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福建省重点实验室5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福建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福建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福建省闽台科技合作基地1个、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1个、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个、厦门市重点实验室5个、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厦门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个、厦门市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1个、校内科研单位4个、校内研究机构44个。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压电力试验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电压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物联网应用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绿色建筑材料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校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
精密驱动与传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数据挖掘与智能推荐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医疗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建筑智能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现代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分中心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闽南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福建省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省客车及特种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省闽台科技合作基地 建筑产业现代化闽台科技合作基地
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
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客车研发CAE与安全试验测试技术 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厦门市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粉末冶金技术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软件体系结构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膜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车辆现代设计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电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生态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高效精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物流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智慧交通诱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LED照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厦门理工学院城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
厦门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厦门理工学院工程学科集约研发平台 厦门市客车新车型研发CAE与安全试验平台
厦门市电力电器产业公共研发检测平台 厦门市电力电器产业公共研发检测平台高压电力试验中心
厦门服务贸易与外包研究中心 厦门市软件评测公共服务平台
厦门市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厦门市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校内科研单位 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文化产业研究院
校内研究机构 数学研究所 建筑检测与节能技术研究所
机械与汽车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 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所
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研究所 嵌入式系统研究所
建筑经济与项目管理研究所 中加联合膜技术教学与研究中心
环境工程研究所 工程结构安全与仿真技术研究所
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汽车安全与保险技术研究中心 英汉语比较翻译研究中心
精密驱动与传动研究所 投资与发展研究所
工业设计研究所 社会体育研究所
大学英语研究中心 知识管理研究所
日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厦门地方史研究所
文化产业研究所 闽商与家族企业研究所
信用研究所 *传统绘画研究所
720品牌研究所 国学研究所
创新方法研究所 土木与建筑工程研究所
闽台临港产业研究所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所
太极文化研究所 闽台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闽台旅游发展研究所 厦门理工学院软件评测研究所
通信系统集成研究所 机械传动创新设计及精密制造技术研究所
服装研究所 地方发展研究中心
材料成型及模具集成技术研究所 媒体关系研究中心
电气与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所 中外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科研成果

2015年,学校科研经费达7747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61项,其中福建省重大产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项,位列全省前5位;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5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人文优秀成果奖3项。  

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一览
届次 获奖等级 成果名称 获奖教师 获奖年份
第七届 三等奖 汉英比较翻译教程 魏志成 2007
第八届 三等奖 抗战时期的延安史学 洪认清 2009
第九届 三等奖 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产出额关系——理论分析与基于*数据的实证检验 段忠东 2011
第九届 三等奖 语言变异的语用顺应论研究 张艳君 毛延生 2011
第十一届 三等奖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址资源调查 刘芝凤 2016
第十一届 三等奖 高等教育管理价值通论 董立平 2016
第十一届 青年佳作奖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美国现当代文学 王育烽 2016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一览表 
奖项名称 获奖等级 成果名称 获奖年份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厦门市地下管线探测及信息化建设 2007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激光CAD/CAM的研发 2007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电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及成套设备 2011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智能四轴水平关节机械手的开发 2012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高速高精度三维自动点胶机 2012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基于智能控制和叉排散热技术的LED路灯 2014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轻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研究 2015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商用车驾驶室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 2016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融合GIS技术的城市配电网协同设计服务平台 2016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LED隧道灯 2016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6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170.8万册,电子藏书136.3万册,拥有“读秀”中文学术搜索平台,*期刊网、万方数据、超星名师讲坛等中文数据库以及IDL、Springer、Wiley、EBSCO等外文数据库资源。  

? 学术期刊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92年12月,原名《鹭江大学学报》,曾用名《鹭江职业大学学报》,系厦门理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该刊设置的理工科主要栏目有:机械与汽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光电与通信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数理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主要栏目有:闽台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管理、语言·文学、哲学·政治、文化·社会、体育·艺术等。在该刊刊用的稿件,同时编入CNKI系列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合作交流/厦门理工学院

截至2016年6月,学校先后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韩国蔚山大学等10多个国家49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之外多所知名大学开展本科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国际化课程改革,开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学校与26所台湾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台湾优质高校合作,开启闽台高校“4+0”试点的合作模式;与台北科技大学联合设立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  

文化传统/厦门理工学院 形象标识

?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是以白底红字构图,图案设计为内外两层结构,外层有“厦门理工学院“的英文加正下方的建校时间”1981”,内层利用*特色的印章形式,突出“厦门理工“字样,图案圆中有方,寓意天圆地方,象征理工人的胸怀和理想。字体在古印体的基础上,进行了修饰,标志给人以历史感和信赖感,蕴含着一种人文底蕴。  

学校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细长横向椭圆形证章。  

? 校旗

学校校旗分为主旗和副旗。

主旗:为*红色长方形旗帜,旗面印有黄色的中英文校名全称,排列方式采用中轴对称排列。

副旗:为理工红色,造型采用竖向,下面带尖角,旗面中央印有白色中文校名全称、校名英文全称及理工红白相间的校徽图案,旗面尺寸较小适合在桌面放置,作为出访专用交换礼品或作为专门场合使用的旗帜。  

? 校歌

《理工之歌》  

精神文化

? 校训

明理精工、与时偕行

“明理”——《宋书·良吏传》:“精练明理,为一世所推”,即明察事理、明了道理。

“精工”——《后汉书·蔡伦》“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即精致工巧。

“与时偕行”——《周易》:“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即“变通趋时”,寓有与“时”相配合而行动的积极意义。

“明理精工”强调做人做事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与时偕行”强调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文化活动

截至2016年6月,学校实施了“阳光雨露计划”,培育了以“周末文化集市”、“文明班级创建”、“素质养成主题周”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搭建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育人平台,“厦理工e起来”微信公众平台获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倡导“守望相助”的校园亲情理念,激发学生自助互助的热情,引导学生亲情体验,完善阳光健康人格。  

学校领导/厦门理工学院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林进川 
校长 陈文哲
党委副书记 李泽彧、林志成
副校长 朱文章、尤国顺、赵振祥、吴克寿
纪委书记 林春才 
历任领导
时期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鹭江职业大学 杨瑞华 筹备处负责人 1981.3-1982.4
肖枫 校长、党委书记 1981.12-1986.2
毛涤生 校长 1987.8-1991.9
高维真 党委书记、副校长 1987.8-1990.12
王建立 党委书记、校长 1990.12-1995.4
刘金桂 校长 1995.4-1997.11
刘金桂 党委书记、校长 1997.11-2005.3
厦门理工学院 刘金桂 党委书记 2005.4-2010.4
杨国豪 党委书记 2010.12-2012.8
黄红武 校长 2005.3-2012.10
党委书记 2012.10-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