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         (认领)

江苏省人民医院 (http://www.jsph.net/)
网站类型:江苏医院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5-01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江苏省人民医院
详细说明
特色科室/江苏省人民医院 医院临床医技科室设置齐全,重点科室技术特色显著。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分别是内科、普外科、皮肤性病科;省级“135”重点学科15个,分别是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老年医学科、普外科、肝脏外科、泌尿外科、皮肤与性病学科、感染病科、耳科学与听力学科、临床生殖医学、麻醉科、临床生物学诊断与治疗实验室;省级重点临床专科24个。省级医疗诊治中心4个,分别是江苏省心脏介入中心、江苏省肝脏移植中心、江苏省急诊医学中心、江苏省耳科疾病与听力障碍诊治中心。

医院是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博士点,是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就设在医院内,共有5个学系,45个教研室,担负着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

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形烧伤科是集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专业科室。拥有本科学位以上医师14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名。科室成员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中青年委员,*中西医结合分会烧伤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多发伤与复合伤急救与治疗学组委员,江苏省整形烧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理事、修复与重建学分会秘书、常委,南京医学会医学美容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华东六省一市烧伤学会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组织工程与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学术职务。

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形烧伤科拥有先进的烧伤治疗悬浮床,Zimmer电动取皮机,烧伤专用浸泡设备,烧伤专用电子体重磅,皮瓣多普勒血流测定仪,皮肤磨削仪,红光治疗仪和电动负压抽脂机等医疗器械。拥有专业的摄像室和独立的门诊美容手术室及手术设计软件系统。

医院科室列表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
消化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
感染病科肿瘤科皮肤科普通内科(全科医学)
妇幼心血管内科(普通内科)
外科
麻醉手术科ICU骨科胸外科
心脏大血管外科普外科普外科·肝脏外科泌尿外科
神经外科整形烧伤科耳鼻咽喉科眼科
口腔科乳腺病科(普通外科)
老年医学科
老年ICU老年CCU老年肾科老年心血管科
老年呼吸科老年神经内科老年血液科老年消化科
老年内分泌科老年综合病区老年诊疗体检科
康复医学科
妇产科
妇科产科生殖医学中心妇女保健科
儿科
儿科儿童保健
门急诊
急诊中医科针灸科临床心理科
医技
药剂科检验学部放射科介入放射
超声诊断科病理科核医学科营养科
输血科HLA实验室放射治疗科
诊疗中心
胰腺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肝脏移植中心康复医学中心
重症医学中心冠脉中心生殖医学中心
司法鉴定所
感染病科江苏省人民医院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原传染病科)创建于1954年。在著名热带病学家许本谦教授和陈钟英、贾辅忠、王明秀、唐保元、黄祖瑚、李军等历届科主任的带领下,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在常见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于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是目前省内*内科学传染病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

目前感染病科门诊分设发热门诊、肝炎门诊、肠道门诊,年门诊量近4万人次,常年有专家坐诊。病房设有两个病区,共50余张床位,年出院病人超过1200人次。住院病人中近一半是来自外地,包括外省、市的基层医院的疑难、危重患者,充分体现了科室医疗水平和整体实力被同行认可度和信赖程度的提高。我科除对病毒性肝炎的诊疗有丰富的经验及较高的水平外,近几年对发热待查、重症感染、各类肝病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诊疗亦有长足进步,并取得一定突破,已成功救治多名复杂感染及重症肝病病人,如成功抢救重症结核性脑膜脑炎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亚急性肝衰竭合并脑脓肿、肺部感染患者、重症CMV病、病毒感染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及甲亢合并重症肝炎患者等等。对这些疾病的成功救治,不仅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同时也提高了全科的诊疗水平,提升了科室的学术地位。

今天的感染病科设施优良,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宁静温馨的病房、设备先进的重症监护室、功能齐全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按GLP标准建成的细胞治疗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及布局合理、装备一新的感染与免疫研究室为感染病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科室现有病床50余张,近3年门诊量近4万人次,年住院病人1000人次。学科有多位省内乃至全国著名的感染病学专家,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7名。专业人员队伍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江苏省“兴卫工程”重点人才1名,13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8名曾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进修学习。

感染病科是我国高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我省最早的内科学传染病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和SFDA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抗感染专业,也是传染病专科医师进修基地,并承担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为主的多层次高等医学教学任务。学科于1997年被批准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兴卫工程”的感染病学重点学科。

学科以各类肝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为其特色,并选择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围绕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细胞生物治疗、建立重型肝炎的新型综合疗法和研究开发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性核酸疫苗为主攻目标。与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基因疫苗研究室共同组建了“中美疫苗研究中心”。

药剂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现有工作人员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50人。年调配门、急诊处方166万张,完成了5168份TDM监测,上报ADR946份。

该学科率先在全省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工作,成立了江苏省*家药物静脉配置中心。并先后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办公室,门诊药物咨询台,开展了临床药师工作,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药物和*给药方案,承担新药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工作,协助临床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临床用药品评价、新药试用和疗效评价工作。该学科获得卫生部科技基金2项,江苏省科技基金项目2项,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江苏省卫生厅基金9项,南医大基金4项。

医学检验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是江苏省重点临床专科,博士点、硕士点。现有工作人员71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33人。现有实验用房的总面积为2500M2。

该科是江苏省政府重点支持的“江苏省医学诊断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设临床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分子生物学诊断实验室,开展各种常规及特殊的临床检验诊断项目近八百项。于2002年被确认为江苏省当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医学检验科)。近年来,获得各种研究课题共6项,申报国家技术发明专利两项,独立或参与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2项,主编各种论著十部。每年发表学术论文达30篇。

病理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建于1962年,由南京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组高达教授兼主任,顾元方任副主任,附属医院许勤安任第二副主任。建科初由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组派医技人员轮流来科进行日常病理工作。1965年增加技术人员2人,1972年增加住院医师1人。1977年许勤安任科主任,工作人员继续增加,1984年夏开屏任副主任,1988年后范钦和历任副主任,主任至今。

病理科为南京医科大学临床病理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现在编人数为26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8人。近几年来,每年完成外科病理检验4万余例,细胞学检查1万余例,TCT1万5千余例,免疫组化2千余例,快速冰冻诊断2千余次,全国各地病理会诊5千余例,尸体解剖20余例。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近几年来,病理科培养博士、硕士生10余人,培养省内外进修医师100余人。自2007年以来,我科已接收实习医生及技术员10余人。

皮肤科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皮肤科与性病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是硕士、博士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

是国家卫生部皮肤性病学科药理基地、卫生部指定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是国家CDC性病监控哨点站之一,是江苏省大型综合医院*性病诊疗中心。是全国同行杂志发行量之首的《临床皮肤科杂志》主办及承办单位。我科于93年已经成为江苏省高校重点学科和国务院批准的博士点培养单位,是江苏省卫生厅临床重点专科和省卫生厅135重点学科,是江苏省内综合医院中规模*专业机构,承担南京医科大学及其10余家附属及教学医院的教学任务,科研及临床专业技术水平位居同专业江苏省的*水平及国内一流水平,承担本专业江苏省南京市的疑难病例诊治和技术咨询,及江苏省内外的会诊及接转诊工作。

承担本专业的临床教学及各级进修医师的培训任务。有博导4人,硕导5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3人。

营养科

营养科属于医院医技科室,是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营养教研室,有从事临床营养工作多年的主任营养医生、副主任营养医生、营养医生、营养师及营养护士10名。承担着医院营养治疗、门诊会诊、教学科研等工作。

多年来,营养科在加强科室基本建设和基础管理的同时,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承担着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肾脏疾病、肝胆胰疾病、外科术前术后等各类病人的营养会诊工作,根据病情提出营养治疗的方案,并进行营养教育,对疾病的治疗、康复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积极配合临床各科室开展对重症、疑难及脏器移植等病人的营养支持;在健康意识日益强化的当今社会,利用科室优势和专业特长,开展营养与慢病的干预研究。开设营养门诊、专家门诊,对各类有营养需求的人提供营养咨询和营养干预,确实起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作用。

输血科

输血科成立于2003年,由原先功能单一的血库转变为目前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科室,其主要职能是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实施和技术指导,确保供血、储血、配血和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监测和预防输血传播疾病;负责全院临床用血会诊;进行造血干细胞单采,血浆置换等治疗性输血以及造血干细胞研究。

目前,输血科科室使用面积200平方米,设有储血室、血型室、配血室、治疗室、发血室、资料室等功能间。现有工作人员12人,均是经过输血专业理论和实验技术培训合格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医疗、检验专业毕业的人员。其中硕士2人,本科7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5人。近年来更新输血理念,大力推广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比例达90%以上,远超过卫生部卫生厅的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成分血比例70%)。我院全年用血量达1800万毫升以上,位居全省之首,我科为临床所提供的血液成分品种有红细胞悬液、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单采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等。输血科包括广州路本部、江东北路河西分部,均向临床提供24小时服务。

目前开展的服务项目ABO血型及Rh血型检测、不规则抗体筛选和效价测定、交叉配血等输血前常规检查,疑难血型的鉴定,疑难配血,新生儿溶血产前实验室诊断等,自身输血,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我科在江苏省内率先引入进口抗人球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自动血型加样系统并建立了全方位的输血信息化管理系统,输血信息化技术和水平在省内及华东地区均处于先进水平,不仅保证常规用血安全及稀有血型和疑难病例的安全输血,同时作为中华骨髓库江苏省分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单位之一,每年完成数十例志愿者的捐献前动员和采集工作。

输血科现为江苏省临床输血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01年以来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4项,参编学术专2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正在开展与德国Ulm大学的血型专家Fleg.WA“关于Rh(D)阴性的基因分型和遗传学分布”研究课题的国际合作。承担了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临床输血专业的理论教学以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实习带教任务。

输血科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健全科室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全方位加强质量和学科建设。为临床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服务。

核医学

江苏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是江苏省内临床核医学的主要医疗、教学、科研中心之一。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人员队伍为省内*、国内领先,现有医师11名,护士6名,技术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5人,有博士、硕士学位者8名。科室拥有国内一流的仪器设备,包括双探头带符合线路的SPECT、国内首台心脏专用SPECT、DEXA骨密度检测仪及多台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分析仪等。拥有独具特色的甲状腺疾病核素治疗病房,病床数10张。科室常规开展各种核医学影像检查、多种标记免疫检测项目以及多种疾病的核素治疗。2007年科室的核医学影像检查约1万例次,标记免疫检测约50万项,门诊量约6000人次,甲状腺癌住院病人约200人次。上述诊疗人次数在省内均遥遥领先,在国内也位于前列。科室还承担南京医科大学各专业所有的《核医学》教学任务,承担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承担南京医科大学及苏州大学医学院等院校的实习工作,承担专科医师培训工作,承担省内及国内多家医院的进修生培训任务。近年来,科室申请并完成了多项科学研究课题,获得多项科研奖励,其中有些项目与国外知名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提高了研究水平并扩大了影响。

超声诊断科

超声诊断科成立于l982年1月,2001年更名为超声医学科。科室目前拥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硕导3名。共有超声临床医师1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在读硕士4名。预约登记2人,其中一人为主管护师兼介入治疗护理工作。现任科主任胡建群教授,是南京医科大学影像医学系硕士生导师,*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小器官和外周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眼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声学会理事,腹部超声专业组副组长;汪惠宁副教授为南京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叶新华副主任,是南京医科大学七年制硕士生导师,*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永久会员,*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肉骨骼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介入性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

南京医科大学影像系超声诊断教研室,同时也是省超声医师进修基地,每年完成影像本科、专科、进修医师教学320学时。承担省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超声有关专著十五部,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十五”期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三项,院诊疗新技术一等奖、二等奖、鼓励奖各一项。独立获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创新基金各一项,院内创新基金三项,参与多项。每年除完成一万人次以上腹部,浅表小器官,外周血管等常规彩超检诊任务,还开展了各种囊肿的穿刺引流减压硬化治疗;甲状腺腺瘤,亚甲炎的超声引导穿刺药物治疗;肝癌的无水酒精治疗,配合微波、射频超声引导治疗肝肿瘤以及各种肿瘤超声引导下的组织穿刺活检和肝移植的术中、术后形态、供血的观察等新技术、新项目。腹部及小器官超声担负了全省的会诊任务。超声医学科的学术水平始终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

心血管科

1、心脏电生理技术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介入诊治研究:成功建立缺血性心脏病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并进行了干细胞移植的干预研究;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内转复除颤器治疗例数及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居全国前两名。三维标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应用三维标测(EnSite 3000/Navx)系统研究心律失常的病理基质和电生理学机制。根据动态基质标测原理自行设计了在窦性心律下线性消融的新策略,显著提高了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的临床诊断:研究并建立了诊断隐匿性Brugada综合征及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新方法。

2、缺血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的诊治技术

缺血性心脏病生物学治疗和介入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腺病毒介导的VEGF165、Angiopoietin-1生物学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制备并获得抗心肌肌钙蛋白I单克隆抗体,获国家专利2项及II类新药证书1项。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介入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自主设计并完成了导管微创自膨三叶式主动脉生物瓣膜装置的制备,设计并完成了能在左心耳自动定位的封堵器,获国家专利2项。

3、心血管疾病分子细胞机制研究

心肌炎、心肌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1986年成立江苏省心肌病研究基地,现已建立了全国心肌病研究协作组。血管内皮、平滑肌功能研究:证明了内皮源性收缩因子是可扩散、可传递的物质,其作用靶点之一为血管平滑肌;发现白藜三醇能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内皮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4、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

在人群水平研究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多因素综合干预的防治效果;多次组织和参加了国家和省级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参加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积累了丰富的流行病学研究经验。

普外科

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需求,普外科在器官移植、微创外科、胰腺外科、乳腺外科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肝脏移植技术

江苏省肝病外科中心2005年成立卫生部挂牌的*活体肝移植研究所,含2个病区、100张床位、1个实验中心,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已成为*能独立开展活体肝移植,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单位之一。已完成活体肝移植79例,为目前国内完成病例数最多的单位之一。目前已完成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病40例,是目前全球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一组单中心病例报告。至今共施行肝癌肝切除术4500余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2%、50.4%和33.3%,有60余例存活10年以上。

2、腹腔镜技术

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首批认证的腔镜外科技术培训基地。相继开展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脾切除、胃肠肿瘤根治、甲状腺切除、甲状旁腺全切、胰十二指肠切除、胰岛素瘤摘除以及胃底折叠、胆肠Roux-en-Y吻合、门奇断流术等多项手术。成功开展ERCP、EST累计4000余例,在微创手术的复杂性、多样性、手术质量和数量、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均居国内前列。

3、肿瘤射频治疗技术

围绕RFA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在电极优化,影像组织对应和实验方法学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与企业合作已开发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射频肿瘤治疗仪,2005年获得国家批准进行批量生产并应用临床;临床应用方面,是国内最早少数几家将该技术应用于肝癌、肺癌、肾癌和颅内肿瘤治疗的单位之一。协助神经外科在国际上首次应用RFA技术切除了常规手术无法切除的颅内巨大血管瘤。“实体肿瘤射频灭活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获得2006年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4、胰腺疾病诊治技术

“胰腺疾病诊疗中心”为全国五大胰腺外科中心之一。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诊治方面国内领先;省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胰岛素瘤摘除、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和胰体尾切除,均国内先进。手术数量质量跨入国内先进行列。省内首先开展胰肾联合移植,国内先进。作为主要协作单位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子项目。

5、乳腺疾病诊治技术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微小转移等研究位居国内同行前列,开展“乳腺癌干细胞”及“新型胞苷脱氨酶hDCA基因在乳腺癌中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申请“乳腺癌干细胞新的分离方法”和“骨转移动物模型”国家发明专利2项,首创微波固化治疗乳腺肿瘤的新技术。已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早期乳腺癌规范化保乳综合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呼吸内科

1.支气管哮喘基础与临床研究

数十年来该科一直以支气管哮喘作为主攻方向,作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诊治特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深入研究了哮喘时气道炎症的发生机制及其无创性诊断、临床干预的新方法,成绩显著:“支气管哮喘患者β2受体异常及其临床意义”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支气管哮喘诊治的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同时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和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承担部省级课题十余项,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参加国际研讨会交流10余人次。近8年来我们牵头组织“南京地区哮喘之家”活动,对哮喘进行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少来自外省的难治性哮喘患者慕名来我科门诊或住院诊治。

2.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治

2001年建立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治中心,购置了国际先进的多导睡眠监测仪、PTT睡眠呼吸监测仪、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仪和匹配伺服全自动气道正压呼吸机等先进设备。每年成功诊治睡眠障碍疾病患者千余名,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在国内外获奖10项,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承担省级国际合作课题一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一项,主办国际睡眠呼吸障碍研讨会2次。该科在该领域的技术特色为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干预治疗的系列研究。该领域医疗和科研工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与研究

该科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诊断率和治愈率高。殷凯生教授是全国抗感染学组成员、华东区肺部感染协作组副主任委员。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殷凯生教授担任江苏省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黄茂教授担任江苏省支援内蒙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成绩突出,均获得国家和省政府的表彰。该科主编的《非典型肺炎的防治》获“国家图书奖”、《实用抗感染药物手册》(人卫出版社)受到广泛好评。主持了42种抗感染新药的临床研究,均顺利获得证书。近年来开展了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实验研究。

4.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理研究和治疗

肺动脉高压作为COPD发展至肺心病的关键病理生理环节,是影响COPD预后的重要因素。主持参加过国家“1035”子课题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课题“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对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治疗学研究”(2000051)等课题计6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2007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曾获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赛克勒医师年度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5.呼吸内镜的诊断和治疗

该科在省内较早开展了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纤支镜代胸腔镜诊治术、支气管镜下支架植入术、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胸腔镜检查诊治术、纤支镜下高频电刀术等。2007年获江苏省卫生厅课题“经纤支镜支架介入肺减容术治疗肺气肿模型的应用研究”。呼吸内镜中心于2007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神经内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现由二个病区(70张床)、门诊、急诊、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和临床神经病学研究室(脑脊液细胞研究室)所构成。每年收容各类神经系统疑难危重病人1000人次,门诊诊治7万多人次,急诊抢救近1万人次。本学科在神经系统各类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卒中病人的急诊救治有着许多显著地特色。曾在江苏省重大招标项目《脑卒中急救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研究》(BS2006007)负责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流程、卒中急救规范以及卒中急救关键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大量的疑难杂症疾病得到成功的诊断和救治。目前该学科可以开展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脑血流超声检测、肌电图(包括单纤维肌电图)、诱发电位、经颅磁刺激诊断和治疗等技术。除此之外,还开展颅高压实时检测、小脑顶核刺激等新技术。部分技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各项设备仪器总值400多万元,有效的满足了临床医疗的需要,保证了高质量的专科医疗护理水平。

该学科目前具有优秀的学术梯队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并参与国家、省部级各项科研项目二十余项,每年年均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校级奖励殊荣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与救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因诊断与技术研究、头痛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老年性痴呆临床特点与医护方法技术的应用等,已培养博士、硕士五十余人,是重要的江苏省高级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医护团队/江苏省人民医院 科研

医院现有3个研究所,19个研究室。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省心肌病定向科研基地,全国首批获准开展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的单位。

全年新获各类科研项目217项,其*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新获各类科研项目经费1324万元;新获省"135"学科与人才建设经费1564万元;新获各类成果奖44项;发表学术论文825篇,其中SCI收录74篇。

规模

医院现有职工2635人,其中医技人员2003人,现有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144人 。

医院对外交流活跃,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意大利等国的医院、学科和实验室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先进

医院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先后多次被评为卫生部卫生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省级文明单位、江苏省和南京市"十佳"医院。

历史沿革/江苏省人民医院 1936年02月,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在镇江建立附设诊疗所。

1938年08月,诊疗所随医政学院迁至湖南沅陵,改名为国立江苏医学院附设诊疗所。

1938年11月,附设诊疗所更名为国立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

1939年04月,附属医院随医学院迁至四川省重庆市北碚,设病床40张;1943年床位增至100余张。

1946年10月,附院随江苏医学院迁回镇江原址,设床位60张;1950年床位增至150张。

1956年08月,附院迁宁,与南京市工人医院合并;同年11月,更名为江苏省工人医院,同时也是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病床增为382张;1957年12月病床增至460张。

1958年01月,附院随江苏医学院更名为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8年09月,附院随医学院更名为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床位增至502张。

1961年10月,附院随医学院复名为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

1970年05月,附院随医学院合并更名为江苏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床位逐步减少至400张。

1978年05月,附院随医学院复名为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

1981年11月,附院更名为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1984年底床位增至680张。

1985年07月,江苏省工人医院名称更名为江苏省人民医院,亦名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年底床位增至723张;1986年床位增至804张。1987年2月,医院被命名为江苏省红十字医院;床位886张,1988年增至909张,1990年增至924张。1993年12月,附院随医学院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1994年09月,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成立并设在医院,2000年1月病床数增至1000张。现有床位1400张,职工
19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数1319人。

2003年08月,经江苏省卫生厅批准,江苏省妇幼卫生保健中心并入江苏省人民医院,增挂“江苏省人民医院河西分院”牌,设床位210张。至此,江苏省人民医院床位数增至1650张。

2004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正式成立。集团包括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妇幼卫生保健中心以及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三家单位。

2005年6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西扩东延”扩建方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医院扩建新增土地83亩,工程正式启动

2005年7月,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新增两家单位,分别是江苏省太湖干部疗养院和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至此,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成员增至5家。

2005年12月,医院床位数增至1815张。

医院集团/江苏省人民医院

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10月28日,由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妇幼卫生保健中心和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共同组建的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省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疗资源优化重组的一项重大举措。2005年7月,遵照省卫生厅“做强做优,优化配置现有卫生资源”的原则,省人民医院集团再次强劲“扩容”,位于太湖之滨的江苏省核医学研究所、江苏省太湖干部疗养院双双加盟该集团,开展以技术为纽带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如今,该集团已成为国内*实力的医疗集团之一,正在向全国一流医疗集团迈进。

集团成员:

江苏省人民医院

江苏省妇幼卫生保健中心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

江苏省太湖干部疗养院

江苏省核医学研究所

医院地址/江苏省人民医院

医院本部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300号 邮编:210029

河西分院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江东北路368号 邮编:2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