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华东纺织管理局主持,会同上海棉纺织业同业公会,将4所分散的私立纺织院校(私立*纺织工程学院、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合并,定名为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
1951年6月,交通大学纺织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等3所院系合并建立“华东纺织工学院”。
从1952年到1956年,先后有6所校系调整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按并入时间先后,依次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印染班、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上海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青岛工业学院纺织系,学校成为*规模较大的一所纺织高等学校。
“文革”期间,华东纺织工学院停课和停止招生5年。
1969年学校下放到上海市,1972年4月更名为上海纺织工学院。
1979年,学校重归纺织工业部领导。1980年恢复华东纺织工学院校名。
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985年,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纺织大学。
1994年11月,*纺织总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纺织大学。
1995年9月,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5月通过了“211工程”可行性论证和立项审核。
1997年10月31日,*纺织总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纺织大学。
1998年9月1日,学校正式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1999年8月,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纺织大学。
1999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
1999年9月,国家轻工业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并入东华大学。
办学条件/东华大学 院系设置截止2014年,学校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文、理学、外语12个专业学院,另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和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
学科建设截止至2014年4月,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6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5个):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材料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机械设计及理论
"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4个):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服装科学与工程、染整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材料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材料学、纺织科学与工程、染整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设计艺术学
2012年,学校7个学科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领居*,实现三连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设计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设计学列上海高校*位。工程、化学、材料和物理4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
师资力量截止至2014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7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院士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2名,上海市“领军人才”、“东方学者”、“优秀学科带头人”、“浦江”、“曙光”、“晨光”、“科技启明星”等人才计划人选80多名,高级职称教师800余名。
*科学院院士 | 张友尚 | |||
*工程院院士 | 郁铭芳 | 周翔 | 王浩 | 周勤之 |
季国标 | 俞建勇 | |||
长江学者 | 卿凤翎 | 孙刚 | ||
千人计划 | 杨一奇 | |||
东方学者 | 史向阳 |
*、市级教学团队列表
团队名称 | 领衔老师 | 级别 |
---|---|---|
轻化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何瑾馨 | * |
纺织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邱夷平 | *市级 |
纺织工程教研室教学团队 | 郁崇文 | *市级 |
决策支持系统教学团队 | 宋福根 | 市级 |
信息来源: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官网资料整理 |
2007年-2014年5月,学校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入选国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10余项。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0项。2010年学校成为首批实施教育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被批准“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覆盖10个本科专业和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
国家特色专业: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工程、日语、应用物理学、环境工程、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工程师计划”专业:纺织工程、机械工程、轻化工程、服装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等
教学成果
学校建有*精品课程12门,*双语课程3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40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
*精品课程 |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 | 纺织材料学 | 服装设计 |
决策支持系统导论 | 机织学 | 染整工艺原理 | |
高分子化学 | 纺纱学 | 针织学 | |
环境监测 | 非织造学 | 服装结构设计 |
上海市精品课程 | 自动控制原理 | 染料化学 | 高技术纤维 |
机械原理 | 服装材料学 | 消费行为学 | |
软件工程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
客户关系管理 | 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 | 大学英语口语 | |
数据库系统原理 | 财务管理 |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 |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 | 室内纺织品专题设计 | 新型纺纱技术 | |
化工原理实验 | 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 | 纺织品整理学 | |
纤维化学与物理 | 生物工艺原理 | 工业通风 | |
信号与系统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 暖通空调设计及软件应用 | |
运作管理 | 礼仪学 | 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 | |
通信电子电路 | 供应链管理 | 流体输配管网 |
校级精品课程 | 纤维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艺术设计软件基础 | 人力资源管理 |
纤维化学与物理 | 投资银行学 | 纺织品整理学 | |
管理研究方法 | 表面活性剂及纺织助剂 | 算法分析与设计 | |
C语言程序设计 | 英语教学实践英语俱乐部 | 生物工艺原理 |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英语翻译口译实践教程 | 社交礼仪 | |
微生物学 | 瑜伽 | 足球 | |
留学生《高等数学》双语 |
截止至2014年,东华大学共获得8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获得提名,优博论文总数位列全国高校获奖总篇数排名第34位,在上海高校中并列第3位。编著出版“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43 本,部级规划教材83本。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30多项。
学校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等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奖。
合作交流
截止2014年,学校与世界10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为非洲国家培养纺织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
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日本文化学园、伦敦艺术大学等国际上著名艺术设计院校达成合作共识,已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
学校从1954年开始招生外国留学生,是*政府奖学金、上海市政府奖学金院校。
2002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全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培养与管理,自此学校国际学生教育开始呈现跳跃式发展。
2009年,学校共有来自113个国家3140名留学生。
2010年,学校共有来自12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2011年,共有来自13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在校留学生总人数列全国高校第11位。
科学研究/东华大学 科研机构截止至2014年,东华大学设有12个*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重点实验室: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程中心及检测中心:
国家染整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
国家染整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国家眼镜玻璃搪瓷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轻工业珠宝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111”引智基地:
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化纺织服装教育部技术工程中心
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
其他校级科研机构
新型面料快速反应中心
21世纪绿色纤维开发中心
化纤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医药用纺织材料技术开发中心
车用纺织材料开发中心
建材用纺织技术开发中心
农用纺织材料技术开发中心
土工合成材料技术开发中心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地毯装备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截止至2014年,学校连续三年入选“*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两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连续11年获得19项*科技进步奖,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
2011年,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在高等院校中列第16位。
学校的高纯粘胶基碳纤维项目解决了*新型战略弹头防热层材料的“有无”问题,使*一跃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玻璃纤维经编网格、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舱内外航天服暖体假人”等成果成功应用于天宫一号、神舟系列飞船等航天工程。
截止至2014年,学校军工“三证”体系基本建设完成,已正式跨入国家军工科研生产准入体系。
东华大学科研获奖一览表(部分) | |||||
---|---|---|---|---|---|
获奖成果名称 | 负责人姓名 | 奖项名称 | 授奖等级 | 授奖单位 | 获奖年度 |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研制及其产业化应用 | 李东平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8 |
共混聚醚砜中空纤维膜人工肾血液透析器 | 王庆瑞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织物变性涂料连续染色新技术 | 王建庆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国务院 | 2008 |
高效节能减排水刺关键技术及产品应用 | 靳向煜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高效节能减排水刺关键技术及纤维素纤维功能性产品应用 | 靳向煜 |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8 |
芳纶1313纤维及绝缘纸工业化 | 胡祖明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教育部 | 2008 |
超高支纯棉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 刘丽芳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国务院 | 2008 |
PTT高附加值产品的关键技术 | 王府梅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规划教材《非织造学》 | 柯勤飞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8 |
多类型提花地毯簇绒系列装备研制及共性技术 | 孙以泽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新型差别化U形涤纶及其制品加工关键技术 | 王朝生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教育部 | 2008 |
印染废水大通量膜处理及回用技术与产业化 | 奚旦立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国务院 | 2008 |
《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手册》 | 马承愚 | *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 2008 |
绢纺原料生物处理技术及产业化 | 劳继红 |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7 |
RYKT43/1多梳数控提花经编机 | 沈为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7 |
抗毛抗起球腈纶纤维及织物的开发 | 王华平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7 |
高导湿涤纶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及制品集成开发 | 王华平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国务院 | 2007 |
基于风格的服装快速设计技术 | 刘晓刚 |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7 |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纺织染整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 俞建勇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国务院 | 2007 |
新型液体活性染料制备的关键技术 | 蔡再生 | 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教育部 | 2007 |
聚乳酸纺丝及其产业化开发 | 胡学超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7 |
高性能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关键技术及应用 | 江建明 | 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教育部 | 2007 |
环锭紧密集聚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程隆棣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国务院 | 2007 |
棉印染废水回用工程技术的研究 | 奚旦立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7 |
新型大孔纤维膜在水处理中研究应用 | 奚旦立 |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7 |
抗菌导湿腈纶纤维及混纺面料一条龙开发 | 王华平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6 |
聚乳酸非织造材料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 靳向煜 |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教育部 | 2006 |
纺织品高质量、低消耗加工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杨建国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6 |
长丝、短纤复合纺纱装置、工艺及其产品 | 王善元 |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6 |
华东女子标准体型研究及区域服装原型的理论与技术 | 张渭源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6 |
天然染料制备及其在生态纺织品开发与羊毛清洁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 王璐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6 |
高强产业用聚丙烯纤维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 | 江建明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6 |
超细功能性聚酯纤维的开发 | 陈彦模 |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6 |
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成形技术及制品开发 | 朱美芳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国务院 | 2006 |
上海市电子政务工程示范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陈家训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6 |
纳米粒子改性化学纤维的制备方法 | 于俊荣 | 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发明专利奖 | 二等 |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 | 2005 |
新型化纤应用及其毛混纤产品开发 | 王善元 |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5 |
新型化纤应用技术及低含毛混纤产品开发 | 王善元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5 |
生态纤维的精细化加工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 郁崇文 | 湖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湖南省人民政府 | 2005 |
碳布系列产品工艺研究及中试生产 | 朱苏康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5 |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冻胶纺丝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 刘兆峰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5 |
常压等离子体实时聚合纳米涂层技术 | 张菁 |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5 |
提高织针性能和寿命的关键技术研究 | 朱世根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国务院 | 2005 |
DHT—200型地毯簇绒机研制 | 孙以泽 | 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江西省人民政府 | 2005 |
DHT-200地毯簇绒装备研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 孙以泽 |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教育部 | 2005 |
地毯簇绒机技术研究 | 孙以泽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5 |
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的研制 | 顾利霞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国务院 | 2004 |
涤纶异形短纤维的研制 | 王华平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天津市人民政府 | 2004 |
生态黄红麻纤维的精细化加工技术研究 | 郁崇文 |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4 |
提高织针性能和寿命的关键技术研究 | 朱世根 |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4 |
基于数值模拟的网带炉工艺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 朱世根 | *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4 |
印染行业发达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 | 奚旦立 | *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4 |
高品质熔体直纺超细旦涤纶长丝工业化生产技术集成开发 | 王华平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江苏省人民政府 | 2008 |
高品质熔体直纺超细旦涤纶长丝工业化生产技术集成开发 | 王华平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8 |
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的溶胶凝胶整理技术 | 阎克路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8 |
间位芳纶及绝缘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 胡祖明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水溶性医用几丁糖的制备技术与应用 | 莫秀梅 |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 | 一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细旦、可染、功能聚丙烯纤维材料结构设计及制备关键技术 | 陈彦模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发明奖 | 一等 | 教育部 | 2008 |
功能杂化材料设计、组装及其应用关键技术 | 朱美芳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环锭紧密集聚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俞建勇 |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7 |
聚丙烯基杂化材料结构设计、功能组装及其纤维成形关键技术 | 朱美芳 | *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材料研究学会 | 2007 |
高导湿涤纶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及制品一条龙开发 | 王华平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6 |
大豆蛋白纤维纺织染整技术及针织产品开发 | 俞建勇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6 |
纺织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关键技术 | 奚旦立 | *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纺织工业协会 | 2006 |
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产业化 | 刘兆峰 |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5 |
清洁生产合生态毛纺织品的开发 | 阎克路 |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 2004 |
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材料成纤技术及制品开发 | 朱美芳 |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4 |
截止2014年,学校成功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 、“第7届自然计算国际学术会议”、“第8届国际薄膜物理与应用会议”、“第12届亚洲纺织会议”、“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努力开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新格局。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东华大学图书馆由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延安西路校区图书馆和各院系的资料室组成,总面积54840平方米,截止2014年,正式开放的有6个开架书库、17个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阅览室,有阅览座位3345席。
学术刊物
《东华大学学报》(原*纺织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本学报分为《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双月刊),《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 3种版本。《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纺织科学及相关学科为特色,并已被列为全国纺织核心科技期刊和上海市核心科技期刊。《东华大学学报》现已被国内外著名的文摘性刊物收录,如美国的Engineering Index(EI),Chemical Astract(CA),英国的World Textile Abstract(WTA),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俄罗斯的《文献杂志》及*的《*纺织文摘》等。其中《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为美国EI核心源刊。《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2001年创刊,该刊主要刊登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学、语言与文学、管理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领域成果和学术论文。
学校领导/东华大学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朱民
校 长:蒋昌俊
党委副书记:殷耀、刘淑慧、罗仪华
副校长:宋立群、俞建勇、陈招应、刘春红、邱高
纪委书记:罗仪华
历任校长1951~1952年:张方佐
1952~1957年:盛华
1957~1977年:温仰春
1978~1984年:钱宝钧
1984~1986年:蒋永椿(代校长)
1986~1990年:蒋永椿
1990~1994年:周永元
1994~2001年:邵世煌
2001~ 2015年:徐明稚
2015~至 今:蒋昌俊
杰出校友/东华大学学界
程正迪: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1991)、美国物理学会JOHN H. DILLON奖章(1995)、北美热分析学 METTLER-TOLEDO奖(1999)等多项奖励。现为AKRON大学Robert C. Musson & Trustees 讲座教授和高分子科学系主任、《Polymer》杂志北美资深主编、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家。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华中工学院工作。
周翔: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前身)染化系。先后任*纺织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主任、*纺织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俞建勇: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责任人,2013年当选*工程院院士。现为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梅自强:*工程院院士,纺织工程科技专家。国家纺织工业局科技委副主任、*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工,兼任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何鸣元:中科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 生于上海市。1961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毛学荣:英国Strathclyde 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随机分析专家,纽约科学学会院士,苏格兰科学院院士, 1982年获得*纺织大学(现为东华大学)硕士学位。
周立功:毕业于东华大学自动化及计算机系,高级工程师,*单片机学会理事,*海洋大学讲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与现场总线。目前正在从事80C51、ARM与Nios II等软核SoC的研究与开发。1994年11月创办了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除担任董事长与总经理之外,还继续从事实际的技术开发工作并任首席系统设计师和软件架构师,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推广及其产业化工作。
朱晓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纺织大学电气自动化学士和工业管理硕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及兼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国际管理学会(IAM)会员。
何吉欢: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应用力学学科研究员、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2008年荣获首届“科学前沿——**研究奖”。
李新贵:东华大学材料85研究生毕业,博士,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199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为同济大学材料化学所所长,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
周永元:1958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原华东纺织工学院副院长,*纺织大学副校长和校长。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起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纺织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技术顾问、上海服饰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邱冠雄:1962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曾任天津纺织工学院院长、天津工业大学校长。
丁晓东,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博士,教授。1986年8月至1988年7月攻读于*纺织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并获硕士学位。曾兼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产学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上海市实验室管理研究会秘书长;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电路设计竞赛上海组委会副主任等职。
徐佩莉:浙江绍兴人,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1977年1月 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系化纤自动化及自动装置专业。现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女性人才研究中心主任。
陈克强:东华大学纺化79研究生毕业,武汉科技工学院院长。
政界
厉无畏:全国政协副主席,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郝建秀: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系棉织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先后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处书记,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正部长级),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正部长级),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谭茀芸:全国妇联第五届副主席。现任杨谭顾问公司和杨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1959年毕业于*纺织大学,获纺织机械学士学位。1983年在上海市第八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上海市妇联主任,同年被推选为第五届全国妇联副主席。
王天凯:东华大学化纤专业69届毕业校友。2000年,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2003年,转任*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并于次年兼任*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2008年任*工业协会副会长,党委副书记。
端小平:*纺织大学化纤91届校友,*化纤工业协会秘书长。
吴文英:1963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1983年3月调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93年任*纺织总会会长、党组书记,兼任*仪征化纤集团董事长等职。1998年3月任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关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现任民建上海市委主委、民建中央副主委,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黄茂福: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任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英国染色家及颜料家学会会员,上海纺织工程顾问委员会委员,*纺织出版社编委会委员等职。曾任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副校长。
王锦萍:原*纺织大学宣传副部长 ,*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商界
李绥:上海爱登堡电梯有限公司创始人,现任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郜宏:华腾地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东华大学纺织工程本科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硕士。
唐葵:在东华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了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方源资本总裁
贝聿泷:东华大学纺化61届毕业,恒天集团董事长、东华大学顾问教授。
沈光明:1989年东华大学管理系研究生毕业,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现任浙江荣大集团监事、投资部经理,浙江荣大国际货运公司董事长。
朱勇:东华大学纺专机械83届毕业,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董事、总裁、党委副书记,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裁,上海龙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曹成生:通纺50届校友,香港格致机械有限公司董事。原东华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纺织大学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
董炳根:华东纺织工学院纺机74届毕业。深圳华联发展集团董事长,东华大学深圳校友会会长。
文体界
马艳丽:内地著名模特,设计师,演员。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
郜林:毕业于东华大学管理学院04届。现*国家队主力前锋,广州恒大队主力前锋,2010年*足球甲级联赛金靴奖得主。
奚梦瑶:国际超模,华谊兄弟时尚签约模特。上海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07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