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占地面积1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90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文体和后勤服务设施,建有门类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学校图书馆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藏书和数字化资源,4.6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即将于2014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建有安全通畅的校园网络、智慧快捷的校务平台。
历史沿革/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农机专科学校1952年武昌农业学校创建。
1952年湖北省农业干部学校创建。
1952年武昌农业机械化学校创建。
1952年武昌畜牧兽医学校创建。
1957年武昌农业学校、湖北省农业干部学校、武昌农业机械化学校、武昌畜牧兽医学校合并组建湖北省农业学校。
1958年湖北省农业学校升格为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
1970年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与武汉工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前身)参与合并组建湖北农机学院。
1973年湖北农机学院(原湖北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部分)改建为湖北省农业机械学校。
1975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学校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
1979年华中农学院农机系(原湖北省农业机械学校部分)改建为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
1984年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与湖北轻工业学院合并组建湖北工学院。
湖北轻工业学院 1956年武汉食品工业会计学校创建1957年武汉食品工业会计学校更名为武汉食品工业管理学校。
1958年武汉食品工业管理学校更名为武汉食品工业学校。
1958年湖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61年湖北化工专科学校、湖北建筑工程学校、湖北燃料工业学校、武汉食品工业学校合并组建湖北省工业技术学校。
1972年湖北省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湖北省轻工业学校。
197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湖北轻工业学校轻工、纺织专业分离的基础上组建四所新学校。分出纺织专业成立武汉纺织工学院(今武汉纺织大学前身)和湖北省纺织工业学校;分出轻工专业成立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轻工业学校。
198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湖北轻工业学院(当时中南地区仅有的两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还有一所是郑州轻工业学院,其创建于1977年)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工学院。
1951年中南兵工职工学校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中南兵工学校。
1952年中央兵工总局中南兵工学校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中南中湘学校。
1953年中央兵工总局中南中湘学校更名为第二一二技工学校。
1956年第二一二技工学校更名为武汉机械制造工业学校。
1958年武汉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湖北工业学校合并组建湖北机械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湖北机械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湖北工学院。
1960年华中工学院汽车拖拉机专业等并入湖北工学院。
1961年湖北工学院(本科部分)并入武汉工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冶金机械)并入武汉钢铁学院(今武汉科技大学),(专科部分)改建为湖北机械工业专科学校。
1961年 湖北工学院撤销。
198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将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北工学院并决定重点建设湖北工学院等两所省属重点大学。
2003年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整体并入湖北工学院。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
2007年始建于1977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工程研究设计院和湖北省农机鉴定站(湖北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整体并入湖北工业大学。
办学规模/湖北工业大学 办学历史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本科教育办学历程已逾46年。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8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将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工学院(即学校前身),并决定重点建设湖北工学院等两所省属重点大学。“七五”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连续3个五年计划将学校作为重点建设单位和省属骨干高校予以重点建设。经过20多年的努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整体实力不断增强。199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 师资力量截止2014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53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8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40%。现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国家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人选8人,湖北教学名师3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15人,湖北省首批高端人才引领计划入选者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人,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1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48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58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7人,“南湖学者计划”人选85人,湖北省教学团队3个。
学校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主讲教授、学术骨干等136人。教师中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4人,“湖北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二层次及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0人,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19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其他各类专家77人,105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6人获全国、湖北省劳模称号,12个全国和湖北省优秀教师。2014年,由中组部主导的“万人计划”中,学校教授汤亚杰入选*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时学校方亚鹏教授入选科技部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院系建设
学校一共11个学院、1个学部、1个体育部(不包含两个独立学院) | ||
---|---|---|
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体育部 |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轻工学部 |
重点学科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太阳能技术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土木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
应用经济学 电气工程 艺术设计 企业管理
学校被授予“湖北省美誉高校”、“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全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湖北省外事(侨务)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湖北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50强”)等诸多荣誉称号
学术研究/湖北工业大学 科研成果 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内的*奖项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社会科学奖98项,259项艺术设计作品分别获法国肖蒙国际广告节全场大奖、未来设计师大奖等重大奖项。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会徽、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会徽,全国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会徽、湖北电视台台徽、武汉电视台台徽、《湖北日报》报徽以及海尔集团、国家开发银行等知名企业近千项徽标均由学校师生设计。近三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42项(其中*项目24项),年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转让推广科技成果472项;公开出版著作(含国家规划教材等)261部,发表学术论文2877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09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收录或转载38篇。学校先后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基础课教材《大学物理》获全国优秀教材奖。学校公开出版《*机械工程》(国家机械类中文核心期刊)、《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 科研机构截止2014年5月,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4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6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2个湖北省校企共建产品研发中心,其他省市级各类科研平台5个。学校下设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于2013年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另有机电研究设计院股份公司、农机工程研究设计院、农机鉴定站等科研单位。
科研机构(仅列出部分) |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省重点实验室 | 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现代制造质量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校属研究中心 | 湖北省桥梁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食品及微生物研发推广中心 | 湖北工业大学膜技术研究所 | |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
湖北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 湖北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
科研单位 | |||
---|---|---|---|
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 | 湖北省农机鉴定站 | 湖北省农业机械工程研究设计院 | 科技与产业处 |
现任领导/湖北工业大学
学校领导 | |
---|---|
校党委书记 | 周应佳 |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 刘德富 |
湖北工业大学顾问 | 纪宝成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董仕节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傅洪涛 |
党委副书记 | 蔡光兴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李冬生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龚发云 |
副校长 | 张颖江 |
湖北工业大学校训释义: “厚德”,语出《易经》“地势坤,以君子厚德载物”。意即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博学”,语出《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己以礼“。意既君子要广泛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博学既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创建大学的本质要求。 “求实”,求,探求,追求,寻求;实,真实,真诚,实在。“求实”就是求真务实,不唯出,不唯上,只唯实。尊重规律,追求真理。 “创新”,创,创始,首创;新,初次出现,更新。“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东西。“创新”既是学习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