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主管,是***综合性艺术科研、创作和教育机构。同时,*艺术研究院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理论研究领域*学府,被称为全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国家队”。这里汇集着*当代各个艺术门类的一大批较优秀和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
*艺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至今已有59年的历史。*艺术研究院曾经坐落在北京前海西街古建筑恭王府内,现位于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戏曲研究院、成立于1954年的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成立于1953年的*绘画研究所。毛泽东主席曾为*戏曲研究院的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艺术研究院现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文化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所、建筑艺术研究所、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内设艺术管理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政策研究中心、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涵盖了艺术研究的几乎全部学科,是国家艺术学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专业机构;*艺术研究院还设有研究生院、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及艺术创作研究院、*美术创作院、*书法院、*设计艺术院、*雕塑院、*油画院、*篆刻艺术院、*当代艺术院(筹)等创作机构;还有文化艺术出版社、图书馆和*工艺美术馆。
另外,*艺术研究院主办有《文艺研究》、《美术观察》、《*音乐学》、《红楼梦学刊》、《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评论》、《中华文化画报》、《*文化》、《书法》、《戏曲研究》、《*艺术年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丛刊》、《*摄影家》、《传记文学》、《*艺术时空》,以及《艺术科学通讯》等16个杂志社、编辑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等方面,*艺术研究院也获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昆曲艺术与古琴艺术成功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单位就是*艺术研究院。经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专门工作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设在*艺术研究院。它在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国家名录体系的建立、科学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研究院还承担着文化部委托的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论证、评选工作。
在新的发展时期,*艺术研究院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正在创造性地努力把*艺术研究院建成“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艺术研究院主要成就分三个方面:收集、整理、保存各艺术门类的资料,培养艺术研究高级人才,对文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历任*艺术研究院领导主要有著名人士袁水拍、贺敬之、张庚、王朝闻、郭汉城、王蒙、李希凡等,现任院领导有常务副院长曲润海和薛若琳、呼世安、白国庆、王干甫、王泽舟等。
研究健全*艺术研究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张庚、郭汉城、黄宾虹、王朝闻、蔡若虹、朱丹、杨荫浏、缪天瑞、葛一虹、郑雪来、吴晓邦、侯宝林、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陆梅林、范治斌等。他们的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不仅构成了研究院的学术传统,也成功地完成了*艺术研究院教育思想的奠基礼,积累了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丰富经验。
2010年11月,*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举行首批终身研究员聘任仪式,*艺术研究院研究人员郭汉城、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资华筠、范曾、刘梦溪等七位著名学者,受聘成为*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
全院现有在职人员近80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在职专家学者300余人,包括博士研究生导师7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者近200人。这些专家学者,都是各艺术学科的带头人或国家重点课题承担者。
*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名研究生部)成立于1978年,在先贤学术思想的引领下,研究生院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其突出表现为: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互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学术能力和竞争力。这种教育理念获得了丰厚的回报,30多年来,研究生院共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及各类研修生3000多人,他们分布在祖国乃至世界各地从事教学、研究、创作和艺术管理工作,其中许多人已成长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
*艺术研究生院拥有众多著名的艺术学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目前,我院可以担任硕士生导师的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学者有300余人。与此同时,一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新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应运而生,许多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生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艺术硕士、访问学者、研究生课程班学员达700余人。长期以来*艺术研究院与德国、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并接收了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访问学者和进修生,积累了丰富的培养海外学生的经验。
*艺术研究院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特点,在科研水平和指导研究生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艺术学的研究中,我院已经取得多项重大学术成果,各学科学术带头人承担了许多国家重点课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美日及港台艺术学界均有合作项目,也得到了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
*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成立30年来,共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近2000人,还培养了一大批各类进修生。我院现在读生总数达800余人。59年来,由*艺术研究院承担和完成的*、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达300余项。由我院专家编撰的一大批史、论着作,为我国的艺术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戏曲通史》、《*戏曲通论》、《中华艺术通史》、《*美术史》、《中外美术交流史》、《*舞蹈史》、《*古代音乐史稿》、《*话剧史》、《*建筑艺术史》、《坛庙建筑》、《*先进文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成为各艺术学科的奠基性着作。《昆曲艺术大典》、《京剧艺术大典》、《艺术科学总论》、《*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等一批在研重大课题,对*的艺术学科建设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成立30年来,共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近2000人,还培养了一大批各类进修生。我院现在读生总数达800余人。
*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现有藏书近百万册。收藏各种艺术门类的报刊、学刊合订本共16万册,每年订阅的国内外期刊260余种、全国各种及地方报纸43种。*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精品有善本30000余册;戏曲类收藏的明清戏曲剧本,许多版本十分珍贵,如大量的清代演剧机构南府和升平署的剧本;还收藏许多艺人的手稿,如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十几种手稿均完整保存在馆内。收藏的大量民间曲本大部分为手抄本,许多为清朝著名的书铺如百本张等,这些曲本有子弟书、鼓词、弹词、梅花落、牌子曲及各类杂曲,都是研究清代曲艺的重要资料。另藏音乐类善本书多册;美术类善本多种,主要有《唐诗画谱》、《唐六如画谱》、《汉六朝服饰》、《石涛画谱》等。图书馆还藏有著名藏书家傅惜华、著名音乐家盛家伦所有藏书,以及音乐家冼星海、聂耳的手稿和遗物等。
*艺术研究院还有一大批珍贵的艺术资料。音响、音像、档案数据20000小时;其中有近7000小时民族民间音乐的录音数据,囊括了北京等20余个省市地区的汉族民间音乐以及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歌舞及舞蹈音乐,各种民族器乐曲,民族乐器的独奏曲。这批数据已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名录”。清末以来的戏曲唱片30000余张,最珍贵的是1080盘戏曲地方录像,包括64个剧种,有的已成为绝响。院藏美术书画作品3000件,书法、印谱5000件,碑帖拓片10万余件。拓片多为汉画像石的拓片,这些拓片都是传世之作。图片80000张,其中包括30000张属1949年以前的戏曲照片。馆藏还有*各民族乐器和外国乐器2000余件。其中最珍贵的是唐宋时期的古琴,目前古琴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是集图书、报刊、音响、音像、乐器、书画、图片等为一体的艺术信息中心,为艺术学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保障。
艺术研究院成果丰硕
*艺术研究院已承担国家重点课题42项,院重点课题131项,其中已完成出版的有80多项,以改革开放20年计,全院发表的有价值的论文、评论6千余篇,出版专着、译着、工具书近800部,总字数约6个亿。研究成果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两大类型,在学科基本建设方面,主要艺术学科戏曲、音乐、美术、舞蹈等的一史一论都已完成,如《*戏曲通史》、《*漫画史》、《*戏曲通论》、《*音乐史纲》、《*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美术史》、《*舞蹈通史》、《*舞蹈概论学》、《*舞蹈史图鉴》。各学科研究必备的工具书也已完成,如《*戏曲脸谱》、《*巫傩面具艺术》、《*民间美术全集》、《*音乐词典》、《*音乐家词典》、《*舞蹈词典》、《红楼梦大词典》。艺术学科之间,艺术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比较研究、综合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艺术类型学》、《艺术文化学》、《东西方戏剧进程》、《*现代比较戏剧史》、《京剧与*文化》、《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等。
*艺术研究院近几年来为了多出成果,给广大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举办大型学术活动21次,主要有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古琴名琴鉴赏,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研讨会,*小剧场展演暨国际研讨会。从1988年开始*艺术研究院已举办4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共有134项成果获奖,获一等奖的成果共有13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等方面,*艺术研究院也获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昆曲艺术与古琴艺术成功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单位就是*艺术研究院。经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专门工作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设在*艺术研究院。它在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国家名录体系的建立、科学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研究院还承担着文化部委托的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论证、评选工作。在新的发展时期,*艺术研究院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正在创造性地努力把*艺术研究院建成“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机构设置/*艺术研究院设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建筑艺术研究所、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电影电视研究所、*文化研究所、艺术科技研究所、研究生部、资料馆和文化艺术出版社,以及综合艺术研究单位等,创办了文艺研究杂志社、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传记文学杂志社、中华文化画报社、红楼梦学刊、美术观察杂志社、*音乐学杂志社、*文化杂志社、*摄影家杂志社、都市影视杂志社等。
职责任务/*艺术研究院系统研究戏曲、话剧、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摄影、曲艺、杂技、木偶、皮影、建筑艺术、马克思文艺理论等,以及*文化艺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所设的研究生部,培养艺术学科理论研究人才。
现任领导/*艺术研究院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 王文章 |
党委书记、副院长 兼*工艺美术馆馆长 | 高显莉(正局级) |
常务副院长兼*画院院长 | 田黎明(正局级) |
副院长 | 谭 平(正局级) |
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 吕品田 |
副院长 | 牛根富 |
副院长 | 贾磊磊 |
副院长 | 刘宏昌 |
纪委书记兼图书馆馆长 | 周泓洋 |
院长助理 | 李树峰 |
*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名研究生部)成立于 1978 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艺术学一级学科所在单位,具有 8 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和 9 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分别为: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和文艺学;同时,*艺术研究院是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建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也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
几十年来,*艺术研究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张庚、郭汉城、黄宾虹、王朝闻、蔡若虹、朱丹、杨荫浏、缪天瑞、葛一虹、郑雪来、吴晓邦、侯宝林、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陆梅林等。他们的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不仅构成了研究院的学术传统,也成功地完成了研究生院教育思想的奠基礼。
在先贤学术思想的引领下,研究生院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其突出表现为: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互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学术能力和竞争力。这种教育理念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7 年来,研究生院共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及各类研修生近 2000 人,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他们分布在祖国乃至世界各地从事教学、研究、创作和艺术管理工作,其中许多人已成长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
近两三年来,随着艺术学一级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立,随着教学条件的极大改善,研究生院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目前,我院可以担任硕士生导师的副高以上专家学者有 300 余人。与此同时,一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新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应运而生,许多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生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此大好形势下,我们坚信:发奋卓励数年,*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定会建成世界一流的名校。